——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
2021年是民盟成立八十周年,也是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。3月13日,我和山南支部的盟友们一起到歙县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,接受盟史教育。慎终追远,缅怀先辈事迹,感佩之余,也不禁生出见贤思齐之心。
三月的皖南,风已经柔和起来。踏着清晨的薄雾,我们来到位于歙县老县城的陶行知纪念馆。这里原是崇一学堂,是先生少年读书的地方。进门抬头一块大匾,写着“万世师表”,是宋庆龄先生手书。下有一副对联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是先生的遗句。进二门,正中是先生塑像,背后龙飞凤舞一行字,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”是毛主席对先生一生的评语。走上二楼,一件件文物、史料、图片组成的长廊延伸向前,先生壮丽的一生也在导游的讲解中缓缓展开。
先生的事迹早已有所耳闻,少年时便听老师讲过他知行合一的典故。如今从头读来,身临其中,更觉鲜活立体。先生生于1891年,正比我大一百岁,读到这里,好奇心已经渐起。先生幼年家贫,15岁才入学读书。那时他便立志,“我是中国人,我要为中国做一点事情”。青年留学美国,学习西方现代教育理论。中年回国,投身旧中国的改造建设。敢于救国先救民,救民先启智,先生最早做的工作是投身全民识字化运动,推广美国杜威等人的教育理念、教育模式,改造旧时代的传统教育方法。随着实践的深入,渐渐发现西方的教育方式并不完全契合中国的国情,终于在1927年在南京成立晓庄师范。他脱下西装革履,穿上布衣草鞋,走向田间地头,走到普罗大众中间去,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。从十几个学生开始,依靠“一把锄头”和“一双手”,“建校舍,盖礼堂,开荒种地”。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,师生同心,教育、学习、生产;实践、总结,再实践、再总结,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“教育救国”之路。然而旧中国的动荡,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,独裁政府的迫害,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接踵而来。先生不得不带着师生,辗转千里,保存薪火。在那个时代,改造我们的国家、认真做一些实事的权力,也需要斗争。在这个过程中,先生陆续参与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级抗日救国会,参加了国民参政会,并于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,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。抗日胜利后,又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,在“反独裁、争民主、反内战、争和平”的斗争中奔走呼号。先生的一生,总是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一世到老,四处奔波,为了苦孩,甘为骆驼,与人有益,牛马也做”,为了践行自己教育民众、解放民族、争取民主的志向,奉献终生。
歌德说“读一本好书,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”。读完先生的一生,谁也不能不感慨先生是一个高尚的人。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先生的一生颠沛流离,不计得失,鞠躬尽瘁,终于践行了他少年时的那句朴素的话,“我是中国人,我要为中国做一点事情”。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,在那个艰苦贫困,危亡动荡的年代,以一颗真心,做一个好人。推而及远,为大众谋福祉,为人民真真切切的做一些实事。无论是建立晓庄师范、育才学校,投身最广大群众的教育事业;还是抗日救亡,挽救民族;或是反对独裁,争求民主,无不在践行着先生由己及人,爱满天下的拳拳之心。
先贤的英姿渐渐远去,唯有精神光照后人。如今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民主的建设日趋完善。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民盟人,又能从先辈那里学到点什么呢?每个人生来都注定改变世界,就像一颗小草,也会为世界增加一点绿色。如果我们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,没有成就什么伟大的功业,只是照顾好家人朋友,做好自己的工作,看到身边社会发展不完善的地方,提一些改善建议,那我们就没有改变世界吗?不,社会终究还是因为我们,变得美好了一点点。这就是我,作为一个普通民盟人,从先辈那里学习到的一点精神——做一个好人,然后为社会做一点事情。
作者:民盟淮南山南支部 刘亨